20190503肚子有点撑

去年国庆在土楼被那只有大提琴的民乐队懵到了,今天才明白,应该就是土楼十番乐队。

十番音乐在2006年就被列入了国家非遗名录,其时,包括了福州茶亭和龙岩客家两种,而后,苏浙粤琼和福建莆田等都陆续申报当地的十番音乐(或八音等其他名字)。

客观地讲,十番音乐的特点就是民间的杂糅和融合,都与当地社会结构与发展状况相适应。民乐,尤其是乐队形式的民乐,必然是依赖于戏剧及婚丧等社会活动而存在的。没有处理过的乐队民乐,进唱片,那不是一般的嘈杂,进剧场,很少有人会买单。因此,要生存和发展,则必须自我改变。

广东音乐,似乎是最成功的,一来其生存的环境有经济基础,二来其市场化的程度较高——所有得以传承千百年的事物,无一不是在每个时代为那个时代做出了适应。当然,市场是残酷、善变且常变的,没有坚守的改变,结局一样是被淘汰。所以,要怎么操作呢?

华阴老腔爆款了一阵,但也就只能听那么一阵。广东音乐有许多传播度很高的曲目,但流行音乐的传播度更高,而且他们还能像流水线一样生产。这个时代,文化商品那么多,选择又那么容易,而民乐的“记忆”优势和“地方”优势又几近消亡,民乐能怎么获取关注呢?

宣传的逻辑应当都是找到或者发掘宣传对象的需要。可民乐似乎并不是当代人的需要了啊?学乐器,当然首选乌克丽丽啊,多可爱,又合群,又简单。再不行,吉他贝斯架子鼓萨克斯,哪个不比民族乐器容易。可丝竹管弦的效果,一样很棒,只是大家了解得太少,有许多误解和固有印象,接触得太少,连喜欢上的机会都没有。

因此,民乐内部必然会裂变,琵琶和唢呐可以继续rock,笛萧琴瑟挑战提琴和钢琴的唱片市场,作为替代或者补充,不断侵入各种音乐功能场景——不用民乐不意味着民乐不适合,而往往是不知道还可以这么用,也不知道效果会更好。而在宣传和教育上,必须牢牢抓住“记忆”和“地方”,“记忆”是敲门砖,“地方”是土壤,只有走进一代又一代民众的耳中、脑中、心中,并扎住了根,民乐,才能得以生存。

——公嫲吹这东西,好像很有趣的样子。


已发布

分类

来自

标签:

评论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