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;秋喜

2009,孙周,《秋喜》,广州解放前夕背景下披着谍战外语的剧情片。

早年看过,在记忆里感觉很不错的。今日翻出来看,布景和画面都看出了一些门道,也修正了许多之前的印象。此片的谍战只是皮,真正的核心在于军统处长夏惠民和地下党晏海清这两位男主的心迹。

很遗憾,此片在豆瓣的评价极低,窃以为那些揣测不够客观和科学。诚然,今日再看时,江一燕这张脸,真的不好看,显得土,但秋喜这一角色,之于电影中的时空环境,本就是“乡土”的(渔民出身,与传统的乡土有区别,这里只是借用乡土一词)。而片子许多场景的设计,布景,画面结构,也确实有种“陈旧的艺术感”,像是几十年前的国产片遗留下来的。台词的设计也文艺得不自然。因此,若从文艺的角度去看,豆瓣群体的骂声是很好理解的,他们已经有了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,这个体系并不适用于《秋喜》这种主旋律出身的作品。

但此片也没得到主旋律的认可,没有相关奖项,窃以为,原因在于此片虽由珠影主导,但导演和主演仨都是山东临沂人,而导演也参与到编剧中,以至于,此片虽在许多镜头和背景上很有当时广州之风味,但字正腔圆之下,粤地气韵仍是显得牵强。而另一个方面,此片最大之亮点却偏偏就在于这残留着的广州味。这个东西,就好比说,北方人觉得秋喜应当是秋天的喜事,粤语读出声,却是“愁系”,劳动人民之名“秋喜”,是喜,又何尝不是愁?(类比:林生祥《有无》闽南语)

豆瓣上有人就秋喜与夏惠民之关系进行了一些猜测,倘若加上了这些猜测,那此片在豆瓣体系里,便就成了神作了。可,真有那么多阴谋吗?此片的谍战仅仅只是皮,不重要的那种。倘若我们从“乡土”的角度去理解、推测片中那些我们不甚中意的设计,也许得到的是更合理或者说更合适的感受。我们应该永远都把自己放空了之后,再去吸收信息,若在传输的过程中就对数据进行了加工,那处理的结果,有多少值得信任的底气?

再回忆起来,片中几个主要角色都不能说处理得足够完整。孙淳的夏惠民,张力最大,他内心的矛盾表现得很充分,那种人格分裂的感觉,其实很多现代人在工作生活的压力之下都会。当你进入这个社会角色,你的行为,你的心理,与你所谓的本心,是偏离的。但你的本心,其实与你并没有真正隔绝,它一直在与你的社会角色纠缠着,甚至有时候能主导你。而,对于郭晓东的晏海清,像“黎明”只是现象,他不是“像黎明”,而是,主创想借助这一形象表达人物的何种性情?片子的时间跨度只有十几天,没去描述晏海清过往岁月的真实轨迹,这是信息的缺失——本片提供的信息,不足以解释其在短短十几日里的内心转变。因为理解不了,所以难免觉得牵强。而秋喜,是一个很需要考据和研究的对象,她应该是被作为全片核心所设计的,也被加上了许多用以表现其意象的片段,我也产生了一些猜想,但这些猜想只能是猜想。这些猜想的背后应当有史料或者社会调查资料做支持,这些“广州味”,大众是没有知识储备的啊。

当然,作为不拿影评混饭吃的非专业人士,所有的电影,其实只有一个评价标准——自身观影的感受。那些好与坏,抄袭与创造,于个人,无需去在意。当年的那次观影,我记住的是秋喜的发型和那个雨夜,而这次,我记住了晏海清的手绘五星红旗、夏惠民的深夜哭泣、广州的楼和江。

——图就不截了,不是为了推广电影,没必要


已发布

分类

来自

标签:

评论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