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了出发的出发:阳江南海一号

我这人挺矛盾的,宅起来几天不出门都能躺,就是容易抑郁,抑郁之后就会想一个人走走,公园、剧院、电影院、博物馆这些公共文化场所,体验下在众人的衬托下的“孤独感”——再宅也是农村人,还得呼吸外面的空气。因为一个疫情,剧院和电影院不开张,公园因为要戴口罩没兴致去,这三个月真的是憋坏了。

五月初,应该是国家文物局吧,评选出了2019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,然后被我在学习强国看到了,又勾起了我历史学院的教育背景和学术“理想”。当然,最主要的一点还是,看到皇城台,想起了《神舞幻想》,不禁感叹“史前”的文明原来并不是神话啊。这“十大”里面,有南海一号的项目,2007年左右,我还没上高中,那会是从电视新闻里留下了南海一号的印象的,“水晶宫”、“整体打捞”、“水下考古”,总之,在记忆里,这是一个很牛的项目。不过,从现在这个时空(参观完博物馆之后)去思考这个“十大”,是有质疑的,质疑“2019”和“新发现”,因为感觉这个项目在2019年这个有限时间范围内并没有存在所谓的“新发现”——当然,南海一号的考古价值是毋庸置疑的。由此,我不禁有些“恶意”的揣测,这个项目被评选上,是否有些社会层面的考量(阳江海陵岛的旅游产业发展),貌似这个项目是“十大”里唯一一个已经成熟运营的。或者,一个更合理的猜测是,这次被评选上,是一种“补偿”,补偿的原因是前几年没参评,但它应得。既是这几年文化事业的创新和引导,也是今年疫情的特殊情况,今年无论是博物馆还是考古,感觉上都被大众更多地关注和参与了,是件很好的事情。

当时看完“十大”之后,就有了去看看南海一号的想法,因为这是目前条件下唯一能浪且愿意浪的地方了(广东省内的五个国家一级博物馆去年都逛完过一遍了),只是粗略算了下花费后,暂时放弃了。劣根性使然,前天又想起这个事,然后就把省钱忘了。流水账,32元滴滴到中山北,10元城轨中山北到小榄,92元城轨小榄到阳江,30元私家车拼车阳江站到海陵岛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(南海一号),70元博物馆门票,110元私家车包车从博物馆回阳江站,87元城轨阳江站到古镇站,110元私家车包车从古镇站回住处,不吃不喝花了541元……所以我跟人扯淡的时候说我如果重走长征路,最起码要花500万人民币。

第一次踏足粤西,一个显著的感觉是,城轨从高架桥慢慢下到了地面,感觉一过山里的隧道,就不是珠三角了。当然,城轨沿途并没有什么“正经”的山,基本上都是平的,后面也没有什么工厂,都是田或者塘,让山区来的我很是羡慕。

从农村建筑来看,阳江很少见到老房子,这跟潮汕地区是很大的一个差别,也由此,比较难观察到当地建筑的特色了。不过这里的农村自建楼房给我一种有点熟悉的感觉,就我观察到的,这里的村落形态并没有像珠三角地区一样“发达”(民间村级组织、集体财产和事业),显示出的是一种相对分散的状态,这就跟我从小生活的闽西类似了。我的猜测是,经济发展水平是最主要的原因。这里的自建楼房面积相对更大,很多设计了卷闸门车库,很多是L形的布局,内凹的部分是被围墙围住的坪,不过,就密度而言,还是相对密集和集中的,毕竟是平原地形。在私家车上,听到司机讲了挺久阳江话,口音能入耳,不会产生反感,能大概猜懂粤语的我基本不能理解阳江话,但百度说阳江话还是属于粤语系的。

这次旅程,很大的一个体验就是沿海地区天气的差异,空间的差别很是明显。从阳江站到市区,从海陵岛回阳江站,这两段旅程,都是从晴空驶入雨区的。尤其是私家车进市区接客那段,轿车从积水路面驶过,压出比车身还高的水浪,我必须发出“水城阳江”的赞叹!阳江市区沿路商业景观给我的感觉,就是“穷地方”,这个“穷”是相对意义的。相对于老家闽西山区导致的聚落内人多,这里是平原,楼多地宽,从而“人少”,相对于珠三角,商业的数量和种类少。从阳江市区到海陵岛,走的是高新区,一个非常庞大的园区没有多少工厂就不说了,那些政府机构建在一片荒草之中的感觉,真的是让我好恨(羡慕这里有这么多可利用的土地)。总结来说,阳江的广告牌给我三个标签印象——豆鼓、十八子作、钱大妈。钱大妈应该是阳江的饭店品牌,从高新区到海陵岛,有好几家店面,但都没什么人,海陵岛的旅游产业应当就是这一带的一个支柱。岛上很多地产大品牌的度假物业,我这个不爱玩的人,没兴趣。吸引我注意的是岛上的“原住民”,来回的私家车司机都是,二三十岁的年轻男子,应该是常年跑这条线的。有时候我会想,旅游带动的当地居民就业,对当地的社会形态带来哪些影响?沿路有一幕是一群妇女在“荒地”(因为看不出原本种的什么)里斜倒的广告伞下补渔网,这跟我前几年在连江看到的就有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上的差异了。

写了一堆都是废话,主题应该是博物馆的……南海一号是一艘南宋时期的福船(沙船、福船、广船),应该是从泉州(明州、泉州、广州)出发,途经广州,再经南海往东南亚或者印度或者阿拉伯方向去的。船舱内货物的布局是,下瓷器,上铁器,有种分析是因为这种下轻上重的配重加剧了船只沉没的风险,同时有种分析是这种配重是主流能够保证船身不宜摇晃。这是一艘民间的商船,主要运载的是瓷器和铁器,就发掘出的铁制品、铜币数量,和当时的法律对照,涉嫌违法走私了。不过展览里解释了一句,古代的商船很多也许就是有生意的时候是商人,没生意的时候是海盗……发掘出的瓷器,主要是浙江的龙泉窑、江西的景德镇、福建的德化窑、闽清义窑、晋江磁灶窑,因为都是民窑,所以质量都很普通。就展品而言,相比之下,景德镇的质量最好,磁灶窑和义窑的最差,可见外国人也是有贫富差距的。(现在买瓷器,都很精美,所以我突然想到,指不定搞出以前那种粗糙的瓷器,会不会是一种特别的商机)此外,还发掘出了许多金器,因为金很稳定,所以看起来还是很好看,有一条金腰带看起来挺牛的,被广东省博收藏去了。当然,南海一号发掘出的这些文物,并没有什么特别精美或者特别有历史价值的,因为当年这只是一艘民间的商船。

总体而言,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是以南海一号沉船为主体,以南海一号发掘保护过程、宋代海洋贸易及海上丝绸之路沿革、古代造船技术与海洋文化、出土的瓷器铁器金器等物品、现场考古发掘为主题及特点的,特色主题博物馆。就发掘保护过程而言,就是1989年我们没钱没技术先放着(跟日本合作),2001年香港捐了钱重新开始干,2007年技术和资金积累之后可以做大事了(捞起来),然后这几年就平平稳稳地工作了。而造船技术和海洋文化这块,我有点替福建着急,甘肃敦煌的《紫塞秋风》7月份就要上线了,《古剑奇谭》第一部讲的是上海(青龙镇)的造船,《仙剑奇侠传五》讲的是大港宁波(明州),福建应该是仙三里瓷器主题的那个店铺?前段时间看新闻,好像泉州的GDP破万亿了,我觉得应该专门搞个单机游戏讲泉州的海丝历史啊。

这次参观博物馆是我第一次认认真真一个不落地参观,从12点到15点,花了仨小时,主要原因是我没办法一个人花钱跑去旁边的十里银滩玩沙玩海,太丢人了(孤独是一件可耻的事)。也是第一次用导览,虽然是微信语音导览,还花了5块钱买。有导览听的话,不容易漏掉信息或者把握错重点,同时也更能有获取信息的脉络——尤其是电子化了之后,就结构化了。这个馆非常惊喜的是,第一次发现有盲文介绍板,但是有且仅有一块……我刚想到一个问题,博物馆不能摸,视觉障碍人士来不来博物馆现场好像没有差别……

这个馆的引导做得,额,个人感觉不太行,指示标不是很明显,导致有时候参观路线衔接不上。然后,供观众中途休息的椅子只存在于一个区域,而这个区域是不在参观路线上的,更重要的是,这些椅子好像是家具厂用来展示的……最后,我在临时展区的出口看到了留言箱,但在博物馆的出口没看到,我想为后人造福,写个留言建议多买几条椅子都没机会。

很喜欢这个船舱场景

已发布

分类

来自

标签:

评论

《“为了出发的出发:阳江南海一号”》 有 1 条评论

  1. 梁 的头像

    郑已阅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